江苏协瑞能源有限公司

中国需要怎样的天然气市场

作者:杨晓光来源:南方能源观察

自2004年西一线投产到2021年,中国天然气市场经历了17年连续高速增长,压力始终在供给侧,保供是主要矛盾。2022年,已经习惯了保供的各经营主体,并不适应意料之外的需求下滑。经济发展存在周期,有高速增长期就有回调期甚至衰退期,而中国的天然气经营主体在过去十几年中多次经历气荒,很少碰到供应明显过剩的时候,这可能是行业发展需要补的课,也是成长的烦恼。不过,逐渐走高的天然气价格和来自可再生能源的竞争等都会引起市场进一步波动,需要充分重视、研究对策。

国内天然气市场是时候深入思考“从何方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了。本文试图通过梳理成熟天然气市场的发展历程,借助数据分析,总结近年地缘形势对天然气国际流向的影响,来研判国际天然气市场供需总体态势,对中国天然气市场后续的政策方向、经营策略及风险管理等提出几点建议。

一、对国际天然气市场总体态势的分析和判断

(一)供需平衡

从供给侧看,2022年,无论是生产能力还是新增量方面,全球天然气市场均实现了不俗的增长。需要指出的是,俄罗斯的天然气生产能力和潜力并未受到俄乌冲突的影响,其产量下滑主要是政治因素导致的,并不代表供应能力变弱。

综合《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23)》及天然气出口国家论坛(Gas Exporting Countries Forum,GECF)发布的《2023年度天然气市场报告》,全球天然气市场投资快速恢复,产量保持稳定:2022年油气勘探投资比2021年增长33.1%,低于2014年峰值;2022年世界天然气产量4.04万亿立方米,北美和中东分别增长4.2%和2.1%,俄罗斯产量下降11.9%;2022年全球新发现天然气田92个,新增储量1.23万亿立方米,均高于2021年[1]。

关于新发现储量,GECF援引权威市场研究机构Rystad Energy的数据判断,2022年全球范围内油气资源发现量折合92亿桶油当量,比2021年新增油气资源量(73.5亿桶油当量)增长了25%,其中天然气资源占39%,为6100亿立方米[2]。

需要强调一点,在考虑产能、供应潜力和供需平衡时,不能忽略俄罗斯目前“被闲置”的资源和产能。过去两年,俄罗斯供应欧洲气量虽大幅度削减,但全球范围内供需仍基本持平,考虑到俄罗斯的产能,笔者对全球供应能力保持相对乐观的态度。

在供给侧资源和能力建设稳定的情况下,需求侧是关键。从历史上看,当经济发展到一定体量和阶段,能源消耗量通常会进入平台期,这一发展历程具有普遍性。如图1所示,除美国和中国天然气消费还在高速增长外,其他主要经济体天然气消费均进入平台期,很多国家天然气消费已经达峰,进入递减区间。

图一:1965-2022年主要经济体天然气消费量演变来源:One World in Data
   

此外,21世纪全世界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是气候变化,如何通过减碳来实现大气平均温度控制目标,是一个必答题。

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IEA)2022年10月发布的《世界能源展望》(World Energy Outlook,WEO)中分析显示,天然气需求在局部地区市场存在持续增长的可能,但在全球范围内逐渐趋于平稳。国际能源署署长法提赫·比罗尔(Fatih Birol)在2022年10月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不讳,“在经历了过去十年的高速增长后,我们认为天然气的黄金时代即将告一段落......与早已预见到的对煤炭和原油需求出现的下滑情形一起,我们现在看到2030年前后所有化石燃料均将达峰”。

从欧洲应对本次能源危机的经验看,LNG替代供应是一个重要手段,另一个手段就是节能。节能措施帮助欧洲国家在2022年将天然气需求较2019—2021年的平均水平降低了12%,其中工业和住宅民用环节节能贡献了高达15%的降幅[3]。

综上,笔者认为,在应对气候问题的大时代背景下,全球范围内的天然气供需形势相对宽松,也给我国重新审视包括保供在内的政策和企业采购策略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二)LNG在世界范围内的套利贸易格局形成,流动性大幅提高

天然气易燃易爆气态的物理属性,决定了其交易必须依赖基础设施,也因此决定了在基础设施网络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前,天然气的买卖关系只能是采购性质,即买来自用,产地与消费地绑定,产业链刚性十足。一般大宗商品交易上的套利行为(即商品自低价区域向高价区流动)很难在天然气市场上发生,尤其是管道天然气。LNG的物理形态有助于打破产业链刚性,为天然气的跨区贸易奠定物理基础。自美国页岩气革命以来,不锁定目的地的LNG合约比例越来越高,大幅改善了LNG市场流动性。长期合约不再是供应安全保障的不二选择。

继2011年帮助日本填补因福岛地震下线的核电机组造成的供电缺口外,2022年LNG再次展现出灵活机动、反应迅捷的优势,在欧洲应对能源危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22年欧洲全年净增LNG进口量4470万吨,较2021年增长了60%。值得注意的是,欧洲国家长年以管道气供应基本负荷,LNG发挥的仅仅是补充作用,其长约采购比例非常低,因此短时间内实现的增量大多是现货。LNG作为大宗商品的最新成员,在世界大宗商品贸易中稳稳地占据一席之地,也充分展示了LNG市场积累起来的流动性,完全有能力应对欧洲能源危机这种级别的短缺局面。

(三)地缘形势

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俄罗斯管道气占据欧洲天然气市场大约五分之二的份额,且多数是长约形式;近年来,俄气越来越多地参与基于荷兰国家天然气管网的虚拟交割枢纽的TTF交易,短约现货比例逐年增加。由于供应量和潜力巨大,俄罗斯管道气是欧洲天然气市场上一股重要的力量,既体现在供应安全可靠性方面,也体现在价格方面。

对于欧洲而言,进口LNG、本地产天然气以及挪威和北非进口管道气加总与俄罗斯管道气之间互相制衡,俄罗斯难以用其市场地位影响消费。这一结构在俄乌冲突后被打破,俄管道气退出欧洲市场,欧洲天然气采购重心转向LNG,其中43%来自美国[4]。

俄乌冲突对欧洲乃至全球天然气市场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美国天然气成功实现对俄罗斯天然气的替代,虽然目前尚不足以完全取而代之,但美国天然气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而由于获得了欧洲的市场份额,美国天然气项目开发得以提速,在应对气候问题以及控减化石能源的大背景下,会帮助美国尽快实现其页岩气资源变现。此外,以美国天然气目前的资源量,美国LNG显然不会仅仅停留在救急的角色上,而是会继续扩大其市场份额。

气候议题给全球范围内的化石能源资源国都施加了压力,时间越来越紧迫。一旦美国天然气在欧洲市场上实现对俄罗斯管道气的完全替代,将很难逆转。欧洲天然气需求已经进入平台期甚至递减期,对欧洲天然气需求的争夺就是一场“零和游戏”。如果俄罗斯管道气有机会重返欧洲,目标将是替代美国LNG,这就意味着俄罗斯管道气实质上是一支富余的产能力量,拥有影响全球供需平衡的巨大潜力。

其次,作为上述形势的一个逻辑延伸,欧洲市场将失去其天然气市场的独立地位,以及作为一个调剂市场(Swing Market)向全球天然气市场提供价格标杆和数量灵活性的能力。

所谓调剂市场,是指一个市场拥有不同气源,气源之间能在数量上起到互补作用。这个市场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个别供应主体或气源均不足以主导这个市场的价格,其价格水平是供需角力的结果,同时具有像LNG这样高流动性的气源,可以根据市场行情高低选择进入或是撤出,为该市场及全球其他区域市场提供一定的数量调节弹性。调剂市场的好处不言而喻,这个市场本身不仅可以对价格和数量风险实施有效的管理,而且形成的价格标杆是基于本地的供需动态,相对于世界上其他区域市场的生产者/消费者,本地的生产者/消费者有更多主动权,享受来自世界各地的天然气供应商在这个市场的竞争之利。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国际贸易上的话语权。

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管道气退出欧洲市场,欧洲天然气市场的气源结构平衡被打破。如今,LNG已经占据半壁江山,且以美国气源为主,未来的欧洲市场极有可能成为一个以Henry Hub成本加成为主的市场,这对TTF具有颠覆性的影响。

二、中国天然气市场定位

分析当下中国市场面临的挑战,如何充分鼓励竞争、给终端消费侧更多选择,是关键的话题,也是市场化改革的目标。

多年来,政府同时在推进保供和市场化改革。发生在其他市场上的先例告诉我们,应对供应安全这个挑战,可以以更为商业化、市场化的方式进行;以市场化方式保供的核心是增加市场上独立经营主体的数量,提高市场的流动性,这也有助于使处于垄断地位的经营主体成为市场中一个普通的参与者和竞争者。也只有通过市场化手段保障供应安全,中国天然气市场才有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会进一步巩固供应安全,形成良性循环。

笔者认为,俄乌冲突所引发的对俄罗斯天然气的制裁,让欧洲市场丧失了独立地位,进而其作为调剂市场的影响力也会逐步走向衰落,在这样的历史关头,中国市场应挺身而出,接替欧洲成为新的调剂市场。这不仅仅是符合我们自身利益的,也是广大新兴的、发展中的用气市场所期待的。

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端,东端与俄罗斯接壤;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端,北面和西端与俄罗斯有着漫长的共享边界。这种地缘格局决定了中国市场完全具备像欧洲那样成为一个全球天然气调剂市场的潜力。只有打造成全球市场的调剂市场,承接欧洲市场因俄乌冲突而失去的这一市场地位和影响,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安全供应可靠程度;通过市场开放,打造全球天然气竞争平台,降低采购成本,只有竞争才是对消费市场最有利的;同时,通过不同气源的组合,为全球天然气市场提供数量灵活性,形成价格标杆,确立影响力,也就是话语权。

为了实现这样一个市场定位,需要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动作,包括但不限于:

1. 更大规模地引进俄罗斯管道气

可以采取与以往不同的策略,统筹配套市场化改革政策。最关键的是,中国国内市场,批发环节迫切需要竞争性。批发环节的竞争局面,不仅有利于终端用户改善采购成本,而且一个竞争程度高的批发市场,会让终端市场层面的顺价变得顺理成章,最终使用户接受价格波动,真正让供需定律发挥作用,市场化保供才能得以实现。因此,新的思路是开放国内天然气批发市场给国际经营实体,包括俄气在内的国际公司,只要具备国家管网托运商的资质,就可以参与中国国内天然气批发市场的业务,直接面对工业和城镇燃气用户。

2. 重新界定保供的责任边界

要强调供需定律在保供中的作用,将保供责任融入市场竞争,体现在合同里,而非主要落在某个或某几个经营主体上。经营主体按经济规律办事,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会解决供需平衡问题,某几个责任主体也就不必保持对市场的高度掌控力,只需要作为一个普通的经营者,与国内外的同行竞争。

3.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俄乌冲突爆发之际,德国一座LNG接收装置都没有,天然气供应中断让德国乃至整个欧洲措手不及。不过欧洲反应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建设、投产了若干座浮式LNG接收装置,在应对危机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现有的接收站处理能力在1.1亿—1.2亿吨/年的水平,预计在2025—2026年,这一处理能力将突破2亿吨/年。有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中国的LNG接收能力过剩,是一种浪费。在供应安全问题上,可以参考“n-1”的逻辑:就天然气供应而言,在少了一种气源的情况下,基本负荷依旧可以通过剩余气源来满足。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的LNG接收能力并不过剩[5]。我们需要做的是大幅提高管道气投送能力,能将管道气投送能力提高到LNG供应中断的情况下,仍然可以满足正常天然气需求的水平。

4.搭建交易平台,树立价格标杆

欧洲当年对天然气市场的影响力,在价格层面是通过TTF来实现的。要实现这一点,即基于天然气交割枢纽的平台化交易,包括现货与期货,我国市场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世界上成熟的供天然气开展平台交易的交割枢纽,包括以美国为代表的亨利枢纽(Henry Hub)和欧洲的NBP(位于英国)/TTF(位于荷兰)两个虚拟枢纽。美国模式,需要非常发达的管网系统,这一点是欧洲也无法比拟的。不过,欧洲创造性地开拓了虚拟枢纽交易。因此,欧洲在这方面的经验,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比如,以中国目前最为发达的区域市场——广东市场的管网作为虚拟交割枢纽,并开展基于这一枢纽的平台化商品交易。以这种交易形成的价格指数辐射全国。当然,这需要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和详细规划,任重道远。

三、对企业经营策略的建议

打造亚太调剂市场如果成为中国天然气市场的整体发展目标,对上下游企业的经营策略可能会有不同的影响。

保供已深入经营主体的发展策略当中,在欧洲天然气危机之前,除了以“三桶油”为代表的第一梯队外,多数企业对LNG长约都持谨慎态度。因此,为了满足保供的要求,在过去的采购量中,短约现货占据了一定比例,但当短约现货量迅速被吸引至价格高企的欧洲时,当初犹疑的中国买家在2022年迅速出手锁定长约,同样还是出于保供考虑。但是,在当前新的供需形势下,经营主体应考虑的主要风险点,恐怕要从供不应求过渡到供大于求。

对上游企业而言,尤其是对外采购、对内销售给终端用户的这部分经营主体,如果没有终端用气市场相应的用气承诺,承诺采购的气量就会构成重大风险敞口。当中国天然气市场由少数几个经营主体主导的时候,暂时拿不到终端市场用气承诺不算不可承受的风险,但是,如果在批发环节开放给国际经营实体参与竞争的话,如何击败国际竞争对手、继续保持其市场份额就是这些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这些企业可以选择国际市场来化解其承担的数量风险,但在当下的全球天然气市场,拥有最大气量消化潜力的地方依旧是中国,其次就是新兴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类似于2022年欧洲市场那样的套利机会,不会持久存在。

就下游企业而言,当市场上的经营主体数量增加时,可选择的卖家数量增加,竞争加剧,这样的市场环境,数量是有保障的,因为保供的数量风险已经随着市场流动性提高而大幅降低,需要管理的是价格。策略上讲,一方面,要通过现货市场调剂,在价格波动相对频繁的市场中,满仓操作不利于优化平均采购成本,因此尽可能保持一定水平的数量灵活性是关键,也即无须做出过长、体量过大的购买承诺,保持体量内有随时买入符合价格预期的新气量的空间;另一方面,待将来基于现货市场的期货交易展开之后,还可以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用金融手段对冲价格波动的风险。

对于从事中游业务的企业,即专注于开展贸易的经营主体,以上形势的变化会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经营和交易方式。比如,管道气与LNG之间的串换等,不仅在中国市场,还可以辐射到整个东亚、东南亚、南亚甚至地理位置更为遥远的市场。以上形势将催生一个更加繁荣的现货市场,从而进一步为期货交易奠定扎实的市场基础,并保证现货与期货市场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降低炒作力量的影响。

四、结语

基于未来全球天然气市场供需偏宽松的判断,以及LNG已经成为全球大宗商品套利贸易的新兴力量这一事实,本文重新审视了一直以来的保供政策和做法。俄乌冲突对欧洲天然气市场造成的影响,提供了有利于中国市场发展的时间窗口,需要做的是积极寻求对现有政策和实践方式的调整方案,结合长远的市场化目标,进一步开放市场、在国内天然气市场批发环节引进更多经营主体和竞争、大力推动管线/储气库基础设施建设,将中国市场打造成新兴的、服务于全球天然气市场的调剂市场,争取有利的发展时机,最终实现保障供应安全、提高市场影响力的目标。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8:30-17:00
周六至周日 :9:00-16:00
 联系方式
李经理:17751031764
周经理:17366389080
会员登录
登录
我的资料
留言
回到顶部